教育部
此前,江苏一家长因批改作业退群,相关话题引发广泛讨论。家长因批改作业的问题与老师发生矛盾的新闻屡见不鲜,昨日(10日)上午,教育部在京召开第四场教育2020“收官”系列新闻发布会,介绍“十三五”期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。针对“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”的问题,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10日表示,将从健全作业布置的机制、提升作业的质量、加强日常监管等三个方面落实好作业的管理工作。对于违反有关规定,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、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,发现一起,严处一起。
1
健全作业布置的机制
像学校作业的常规管理、年级和班级的统筹、教师试做和面批讲解、学生反馈和评估等等方面的机制。
2
提升作业的质量
主要是在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的基础上,优化作业的设计,创新作业的形式,强化实践性的作业,积极探索弹性作业、跨学科的作业。我们也鼓励各地系统化设计一整套符合学生学习规律、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科特点的基础性作业。
3
加强日常监督健
违反有关规定,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、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,发现一起,严处一起,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。但是,不给家长布置作业,并不意味着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,家长也要在家里引导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,跟学校密切配合,形成育人的合力。
南博小编认为
古语言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,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,家长是第一责任人,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是无可厚非的。但是,有的学校把家长微信群当成布置作业的“窗口”,把家长当成学校的“临时工”,过度强调教育的“家庭责任”时,家长的积极性不是得到了显著提升,而是受到了极大挫伤。“教书”责任更多在校方,“育人”责任由学校和家长共担,对于在家庭中完成的作业,家长要起到督促的职责,但监督并不等于批改作业。不越位、不缺位,边界明晰、配合有力,这才是良好“家校合作”应有的样子,也才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!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版权归云南南博律师事务所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