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首例 AI 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:浅析AI图片的著作权保护!
 案例

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,人工智能(AI)技术已深度融入各个领域,AI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也日益成为焦点。案件回顾:在这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件中,原告李某运用人工智能软件精心制作了一张图片,他在社交平台分享该图片时,添加了 “AI 绘画” 等相关标签。然而,网友刘女士在刷到这张图片后,未征得李某同意,擅自将其用作自己文章的配图,还抹去了图片上平台添加的署名水印。李某认为刘女士的行为构成 “盗图” 侵权,而刘女士却持有不同观点,双方各执一词,最终李某将刘女士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。(北京互联网法院)

审理

法院在审理过程中,对图片的创作过程进行了细致审查。涉案图片在设计与制作环节,李某投入了大量心血。从设计人物呈现方式,到反复调整各种画面参数,再到精心设定提示词以及选定最终图片,整个流程均由他独立完成。从法律层面审视,涉案图片以线条、色彩构成,具备审美意义,符合认定为作品的基本条件,且满足 “智力成果” 和 “独创性” 这两大关键要件。

释法

我国《著作权法》第三条明确规定:“本法所称的作品,是指文学、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。” 在这起案件里,李某通过对 AI 软件的运用,将自己的创意、构思融入到图片生成过程中,使最终生成的图片体现出了个性化的表达,这种表达绝非简单的机械复制,而是凝聚了其智力劳动成果。关于 AI 作品的权利归属问题,依据著作权法规定,作者仅限于自然人、法人或非法人组织。人工智能模型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主体,无法成为我国著作权法所定义的 “作者”。在本案中,法院经过综合考量,认定李某作为图片的创作者,依法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。这一判定明确了在 AI 生成内容的场景下,当人类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独创性智力劳动时,其对生成内容享有著作权。

 

提示

南博小编温馨提示,从AI创作者的的角度出发,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注意留存创作证据,比如记录提示词、参数调整过程,保存操作日志及源文件;及时版权登记,增强法律效力,便于维权举证;厘清工具权属,使用前审阅AI平台协议,明确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条款。

【引用声明】本文案例及法律法规来源已在文中标注,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,联系删除。
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版权归云南南博律师事务所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。

版权所有:云南南博律师事务所 | 电脑版
首页电话地址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