禁用 “零添加” 等误导性宣称
新国标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 “零添加”“不添加” 等用语强调配料属性。此类宣称易误导消费者认为产品更安全或更优质,实则仅描述生产过程,与终产品安全性无必然关联。例如,“不添加蔗糖” 可能仍含其他糖分,“不添加某甜味剂” 可能使用其他替代物。新规要求消费者通过配料表、营养成分表等核心信息判断食品真实属性,回归科学认知。
数字标签全面推广
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推行食品数字标签,通过二维码整合配料表、保质期、营养成分等信息,支持放大、语音识读、视频讲解等功能,解决传统标签字体小、信息容量有限的问题。目前已有 400 余款产品试点,新标准为其提供规范依据,企业可自主选择平台(如自有或统一编码平台),但需确保信息真实、与实体标签一致,设置 2 年过渡期以便行业适应。
保质期标示革新
要求预包装食品同时标示生产日期和 “保质期到期日”(按年月日顺序),保质期 6 个月以上产品可仅标到期日,无需消费者计算。新增 “消费保存期” 自愿标示条款,引导合理储存、减少浪费,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。
致敏物质强制标示
针对八大类致敏原(麸质谷物、甲壳类、鱼类、蛋类、花生、大豆、乳、坚果),要求在配料表中以加粗、下划线或单独提示语强调,降低过敏风险。此举符合国际食品法典(CAC)原则,强化食品标签的风险管理功能。
营养标签升级与特殊人群保护
强制标示营养素由 “1+4”(能量 + 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钠)扩展为 “1+6”(新增糖、饱和脂肪),回应高盐、高糖、高脂膳食引发的慢性病问题。婴幼儿辅助食品标准扩大品类、调整添加糖比例;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新增 6 类(如生酮、防反流配方),覆盖罕见病群体,需凭医生指导使用。
全链条过程管控
新增《调制肉制品生产卫生规范》等 3 项生产标准,填补重点领域过程管理空白;修订《消毒剂》标准,明确禽屠宰环节消毒要求。29 项检验方法标准配套污染物、添加剂等检测,提升监管科学性。
【引用声明】本文综合整理自中国新闻网、澎湃新闻,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异议,联系删除。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版权归云南南博律师事务所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