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最新动态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最新动态>AI“复活”亲人有侵权风险,相关法律问题不容忽视!

AI“复活”亲人有侵权风险,相关法律问题不容忽视!

 导读

近日,一些网络博主使用人工智能(AI)技术“复活”已故明星引发广泛关注。不仅李玟、张国荣、乔任梁等明星被“数字还原”的视频疯传,还有人借机推广收费定制服务。几十元就可以让照片“动起来”、“开口说话”,甚至可以用更昂贵的价格“定制”可以交流的亲人......清明节来临,电商平台各种AI“复活”亲人的产品吸引不少人下单。AI“复活”亲人涉及到逝者的人格权问题,特别是逝者的肖像权存在被侵犯的风险。当下各种各样的AI“复活”亲人的产品,目前仍处于法律的“灰色地带”中。(央视网)

 

肖像权问题


一方面,虽然死者不是民事主体,不享有民法意义上的肖像权,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肖像可以被他人随意使用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994条,“死者的姓名、肖像、名誉、荣誉、隐私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,其配偶、子女、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;死者没有配偶、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,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。”因此死者的肖像仍然受到法律保护。

另一方面,AI 复活使用的是深度合成技术,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第14条规定:“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、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,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,并取得其单独同意。”因此,该服务使用者需取得被编辑人的单独同意,在被编辑人是死者时,应取得其近亲属的同意。虽然一些博主AI复活明星是为了获得流量和关注,并未直接收费,但考虑到互联网的特殊性,流量即价值,博主可通过流量获得广告等收益,所以“赚流量”也属于商业使用。


 

其他法律风险。


AI复活可能引发违法犯罪,损害公共利益。某种程度上,AI复活是深度伪造技术的应用,而深度伪造技术已经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,犯罪者同样可能利用AI复活对尚不知情的公众进行诈骗。同时,智能数字人若在网络空间实施其他违法犯罪行为,如发布虚假信息、传播恐怖主义、传授犯罪方法等。

南博小编认为,AI“复活”亲人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部分群体的心理需求,但它并不能替代真实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。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完全替代的。因此,我们应该在肯定技术进步的同时,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理性看待这一技术现象。


【引用声明】案例及法律法规来源已在文中标注,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异议,联系删除。
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版权归云南南博律师事务所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。

ICP备案号:滇ICP备15007617号-1

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官南大道2169号大润发商业广场1幢16楼1613—1617号

电话:0871-64605529 传真:0871-64605529 网址:www.nanbolvshi.com E-mail:2450790741@QQ.com

网站建设技术支持:昆明网站建设